您所在的位置:
造纸机-压榨部-压榨辊中高设定
由于纸机车速及幅宽的提升,辊子受自重挠度的下垂问题越来越凸显,因此辊子的中高设计及矫正对于高车速、大幅宽纸机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。最常见的辊模式见下图:
压榨辊之间挤压时的接触变形是比较复杂的,与压辊包胶层的厚度和性能、纸幅和毛毯的定量和性能等有关,很难准确地确定压辊间接触变形区上的比压力(压强)分布状况。因此都是用线压力来表示压辊间的挤压强度。又由于辊子自身重力产生的挠性形变,因此需要对辊子进行中高补充以确保横幅上均一的先压力。
1、压榨辊理论中高计算
![]() |
其中 : C 为中高,mm; L为线压力,kN/m; F 为辊面长,mm; ODS 为辊壳外径,mm; IDS为辊壳内径,mm; E 为辊壳弹性模量;kN/m; H 为自轴承中心至中高起始点的距离,mm,一般中高起始点距辊端为 5.08 cm。 |
2、压榨辊校正中高计算
![]() |
其中 : C c 为中高校正值,mm; N1 为辊面中央的压区宽度 ,mm; N2 为距辊端 5.08 cm 处压区宽度,mm; D1 为受压待测辊直径,mm; D2 为配合辊直径,mm。
对于中高辊子的矫正,该公式对于造纸工艺人员来说使用更多。一般来说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BMD型复写纸进行常用压区压力的测试,根据横幅上压区检测宽度,进行反算。通过该矫正公式来修正在这个压力下正确的中高值。如果计算结果是负值表示中高过大,应从原中高值上减掉;正值表示中高过小,应在原中高值上加上 |
3、辊子中高及覆层对线压力的影响
![]() |
其中: R 为辊面最厚处的负荷与最薄处负荷的比率; L1 为辊子中央的负荷,kN/m; L2 为辊子端部的负荷,kN/m; T1 为辊面中央的厚度,mm。 |
压榨部压榨辊中高设置不当会出现哪些问题?
-
压榨部横幅脱水差异,造成成纸后横幅质量差异(如横幅水分、横幅定量、横幅粗糙度、纸张翘曲、横幅吸胶差异等);
-
中高过高容易出现局部胶辊表面包胶磨损过快;
-
对于光泽压榨辊来说,中高设定不当还会造成局部辊面摩纸、辊面黏附物质(如ASA水解物、填料、AKD蜡粉等);
-
压部辊中高使用或调节不当还会降低毛布使用寿命;
-
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,对于辊子中高的分配存在三种方式,一种是上辊承担全部中高,一种是下辊承担全部中高,还有一种是两个辊共同分担中高。小编比较推荐私单种方法,原因是中高差异造成了局部辊径差异,如单纯改变一侧中高,数值过大时会造成上下辊局部位置周长差异,运行时形成纸面速度差造成揉搓,严重时甚至出现匀度变差或速差将纤维搓起的纸病问题。
(文章部分内容摘自文章“辊子中高对线压力的影响及应用”,作者张宏,翟庆资),图片来自网络。